
继江苏发文不得从苏北抢挖优秀校长和老师后,广西玉林等地也于近日宣布高中实行属地招生,严禁违规争抢生源、“掐尖”招生。
据媒体披露,玉林出台的方案要求,严禁学校擅自招收已被其他学校录取的学生,严禁违规跨招生区域开展招生宣传,严禁以免学费、给予奖学金等不正当手段承诺招生。
如何看待这一举措?有学者向南都记者表示,今年初调研发现,县中被“超级中学”和民办学校挤压得非常艰难,而高中属地招生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县中生源、师资流失。
其实回顾一下不难发现,所谓县中衰落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针对县中优秀生源、师资流失现象,舆论甚至一度称之为“县中塌陷”。
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宿迁市泗洪县委副书记、县长耿晓云曾经分析了原因,坦言:“目前苏南、苏中地区因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水平远高于苏北地区,苏北优质师资‘留不住、引不来’问题较为突出。”
不言自明,要整体提升县域普通高中的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首先需要遏止优秀生源和优秀师资双双流失的现象。
针对县中优秀师资流失,教育部曾经下达禁令,对恶意从县中抢挖人才的行为划下了红线;现在,一些地方明确属地招生原则,禁止“掐尖”招生,其必要性毋庸置疑,也相信会取得一些成效。
但是,这些举措效果几何,能否持续?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伴随政府部门发布文件限制“掐尖”,在一些地方,县域学生向市级乃至省级学校流动的速度反而更快了。针对政策的变化,为了确保搭上超级中学这班教育快车,家长的应对办法是将择校的时间大大提前,原本生源的流动是从初中跨区域流动至高中,而现在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流动,导致县域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结构失衡。
显然,解决县中衰落,目光不能局限于学校乃至教育的内部。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无论是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还是希望更多的学生及家庭愿意留在县城,都需要强大的县域经济的支撑。
经验证明,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城作为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乡村,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的关键一环。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县域数量庞大,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空间、人口、经济规模差距较大,县域既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重点,也是发展的难点。
考虑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刚刚发布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有的放矢地提出了分门别类发展不同产业和提升城市功能的规划。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县域经济发展一是需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二是需要完善与发达地区产业对接协调合作机制。
本次合作项目计划总投资为37,500.00万元,在股东双方完成实缴货币出资11,250.00万元的前提下,将另行申请26,250.00万元的银行贷款,股东将按照出资比例提供担保,宜兴兴阳产投及公司子公司灵算智云作为股东将分别按照60%和40%的出资比例为上述银行贷款提供担保,灵算智云预计将提供10,500.00万元的担保。如无法同比例担保的,对于超出宜兴兴阳产投出资比例承担的担保责任,公司及子公司将为宜兴兴阳产投提供足额担保。
对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来说,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则需要加紧构建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因为这是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产业兴是县域兴的前提,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县城公共服务供给则是提升县城吸引力的关键。
只要能推动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炒股杠杆平台配资,就能实现产业、人口集聚,从而奠定县域教育振兴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