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清城区农业农村局与中国农业银行清远清城支行签署乡村振兴积分平台项目合作协议
今年,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地一院”)迎来90周年院庆。历经九十载栉风沐雨,这里不仅成为各族群众求医问诊、保障健康的“福地”,更是立足南疆、面向全疆、辐射中亚的医疗高地。
2011年起,广东对口支援喀什,一批批广东医疗专家“组团”帮扶喀地一院。2018年起,喀地一院多了新名字——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从此,以中山大学医学力量为代表的广东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注入,推动喀地一院跨越式发展。
喀地一院中心院区。
医院综合实力排名位居全疆地州级医院首位,年转诊率降至0.28%,建成并运营全疆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广东“基因”深深镌刻在喀地一院的发展轨迹中,并化作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高质量发展,步履不停。第十批广东援疆工作实施以来,广东医疗援疆朝着民族化、国际化方向快速推进,喀地一院加快驶入发展提升的快车道,医疗援疆的成果不断惠及各族群众,也为“一带一路”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医疗健康保障。
高位推动
投入力度前所未有 顶层设计日臻优化
十多年来,粤新两省区党委、政府勠力同心,高位推动,相继打出医疗援疆一系列“组合拳”,将推动喀什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纳入广东民生援疆重点,从“硬件”到“软件”,从资金到人才,从基础设施到诊疗技术不断发力,由此带动喀地一院的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下,以及在广东援疆的支持下,喀地一院逐步打造现代化的就医环境。
资金投入大手笔。根据受援医院科室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整合资源优势,强力推进“强基层、建高地、攀高峰、育人才”,投入资金超3亿元对院区环境予以提升。同时,广东援疆大力支持受援县师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如今,已形成以喀地一院为龙头,辐射县师的“组团式”医疗援疆新格局。
医疗队伍选优派强,组建优质高效的支援团队。在援疆医疗队员选派上,广东援疆遵循“立足当地实际、精准对接需求、专业结构互补、临床管理并重、教学科研协同”的原则,充分结合喀什地区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发展需求,实现“订单式”派人。
昔日喀地一院旧址。
一批杰出医学专家担任“领头羊”,引领医院发展。高校助力提供“大组团”技术支撑,在援疆专家桥梁纽带作用及中山大学党委高度重视下,成为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也是目前中山大学唯一一家在广东省外的附属医院。
依托广东“组团式”援疆,充分发挥利用后方医院和高校的医疗、科研和教学资源,创新实施“院包学科群”的援疆新范式,结对帮扶喀地一院重点专科及学科群建设,涵盖60余个临床医技专科和5个行政管理科室,帮助医院建成25个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和3个国家级重点专科。
夯实基础
打造高质量就医环境 各族群众便捷就诊
周三上午是“广东专家门诊日”,喀地一院南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门诊大厅人头攒动,群众患者自发参加义诊。患者只需挂一个号,即可接受多名专家服务。舒心的就医环境,便利的诊疗渠道,让群众称赞。
南疆(喀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全疆首个投入运营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广东援疆的大力帮扶下,项目一期于2023年7月落成并投入试运营,协调中山大学管理团队进疆支援运营工作。目前,中心已完成17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入驻并顺利运行,日均收治患者达400人,开展检验检测项目200余项,可基本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喀地一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院区。
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手段,在诊疗中得到应用,“医生在广东,患者在新疆”从想象化作现实。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院长林天歆教授主刀,成功开展了一台跨越5000多公里的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左侧肾盂输尿管成形术,为一名喀什患者解除了病痛。通过该机器人项目进行手术,在5G信号检测正常、机器人测试正常的条件下,画面延迟最大不超过70ms。
上世纪60年代,喀地一院环境简陋,在床位不足的条件下,病人只能住露天病房。而今,标准化的病房全面投入使用,为患者提供舒心的就医环境。
在基础设施的变化中,可以窥见在广东援疆十多年帮扶下,喀地一院朝着现代化、高水平的方向不断迈进。
在广东援疆支持下,喀地一院就医条件更加成熟。不久前,顺利实施粤喀5G远程机器人泌尿外科手术。
如今,喀地一院基本形成“一体两翼、一院四区、一科研院”的发展格局,床位数达3000张,创建南疆首个国家高级卒中中心、胸痛中心、房颤中心以及生殖辅助医学中心,全疆的国家紧急救援中心,成功通过国家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认可,迈入国际一流实验室行列,成功创建全疆地州级医院首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感染科,医院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攻坚克难
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近800多项
心血管外科的A型主动脉夹层,作为典型的急危重症,一直是喀什地区患者的医疗痛点。由于条件不成熟,此前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无法开展,患者需要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耗时16-17个小时转到1470多公里外的乌鲁木齐。据医院统计,前前后后送10位患者转院,只有3位活着抵达了乌鲁木齐。
2023年起,主动脉夹层手术无法开展的情况迎来转机。在援疆专家支持下,医院联动相关科室,搭建起夹层手术的全链条平台。广东省人民医院专家团队来喀开展首例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对手术平台查漏补缺。同时,培训本地医疗团队,主刀医生具备独立开展手术的能力。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成功开展,是广东医疗援疆助力医院填补医疗技术空白的鲜活体现。
在历批次广东援疆医疗专家支持下,各类高难度手术在喀地一院顺利开展,填补了当地的医疗技术空白。
曾经,受限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才缺口等诸多因素,历史悠久的喀地一院诊疗水平进步缓慢。十多年来,在广东医疗援疆支持下,医疗技术空白逐渐填补,患者逐步实现“家门口”治好疑难杂症。
广东援疆始终重视受援地医疗卫生服务技术的提升,以围绕受援地各族群众的治病就医需求,通过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专科联盟、院包科、院包学科群、远程会诊等方式,多措并举带动喀地一院学科发展,推进国家创伤、卒中、胸痛、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及新生儿五大中心建设。据统计,十多年来,在援疆专家带领下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近800多项,为受援地定向培养研究生57人。
辐射基层
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助力培养上万名乡村医生
在广东医疗援疆支持下,喀地一院成为保障当地卫生健康事业的“龙头”。在“龙头”带动下,医疗援疆成果逐步延伸到基层的“神经末梢”。常态化下乡义诊、基层全科医生培训、基层远程问诊......多项工作有条不紊铺开,逐步建立分级诊疗体系,打通医疗援疆的“最后一公里”。
多年来,广东援疆医疗专家始终与各族群众患者守望相助。
——供需侧同时发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喀地一院先后与阿克苏、和田、克州、兵团第一师及第三师、喀什地区十二县市30余家医院签订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协议,依托喀地一院创立南疆创伤救治联盟,打造区域创伤救治网络,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新格局。
——信息化平台筑牢基层卫生服务网。广东援疆积极支持喀地一院建成“广东省内支援医院-喀地一院-县(团场)医院-乡镇(连队)卫生院-村卫生室”五级远程医疗平台网络,实现广东各支援医院与喀地一院及县市基层医院的远程会诊和远程教学,将广东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受援地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广东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十多年共完成远程医疗会诊超4.74万例,其中针对县级医院会诊超1.86万例。
——聚焦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广东援疆组织援疆喀地一院援疆医疗队编撰了面向南疆乡村医师的《基层全科医师手册》,并印发赠送给南疆每一名乡村医生和自治区卫健委,惠及新疆13000名乡村医生。此外,现场指导1042次,发放调查问卷、科普资料近1500余份,推广新理念、新技术127项,对接服务平台和诊疗体系87个,举办培训班287期次,共制作系列实用技术推广手册115册,培训基层医护人员3900余人次,累计服务基层群众7300余人次,其中少数民族群众6200余人次。
造血式发展
激活内生动力 “产学研医”一体化齐步并进
医疗援疆重在“造血”,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其中培养优质的本地医疗人才是“造血式”发展的关键。
喀地一院成立了新疆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重点实验室,医学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带动“产学研医”水平不断提升。
为此,广东医疗援疆创新实施“院包基地”人才培训新范式。其中,指定6家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在喀地一院对口帮扶建设8个住院医师规培基地,目前为受援地培养出国家级师资证书者教师137人,自治区级师资证书者教师136人,实现人才培养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造血式”发展,从治疗带动,推动“产学研医”全方位提升。医院以“粤喀智联”构建“产学研医”一体化科研平台为抓手,依托广东科技力量,围绕“数据强院、科研兴院”的宗旨与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目标,紧盯民生领域短板,推进科研发展与人才培养两手抓,在医院现有科研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上海国家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山大学等优质科研资源与先进医疗服务模式,推进建设医院的生物样本库、干细胞技术工程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南疆基因检测中心、喀什广东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研究平台,联合国内头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团队,建设喀什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及生物医学大数据公共科研平台,加速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并依托 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前沿科学技术,积极搭建“产学研医”一体化科技创新融合平台。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袁瀚
图片: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提供
通讯员:广东援疆